来源标题:大兴区创新“拉家常”议事会工作机制打造党建引领老旧社区治理新格局
为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,大兴区按照“议事在基层、治理在基层、解难在基层”的原则,以党建为引领,全面推行“拉家常”议事会工作机制,拓宽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平台,合力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难题,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。目前已在17个社区开展试点,试点区域群众诉求办理平均响应率100%、解决率95.02%、满意率94.47%,初步形成了“小事不出楼门、大事不出社区、难事不出镇街”的治理格局和目标。
突出党的领导统筹,变“散点经验”为“系统制度”。为推动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善治格局,区委加强统筹调度,深入总结兴丰街道黄村西里、西红门镇金华园丁区等社区通过灵活、亲民的“拉家常”方式解决社区热点难点问题的有关经验,研究制定《关于建立“拉家常”议事会工作机制的意见》,进一步创新社区协商形式、提升协商实效。明确“拉家常”议事会的主要目标和形式,即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,发挥楼门长、居民骨干等作用,搭建由居民参与的议事协商平台,实现“拉近距离、说家里话、常来常往”,共同讨论解决社区治理问题。《意见》分别明确了镇街党工委“主管”、社区党支部“主责”、楼门长“负责”等3个层面的工作内容,即镇街党工委负责加强对“拉家常”议事会的领导、完善工作流程、发挥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等6方面任务,社区党支部负责建立议事台账、整合辖区资源力量等8项工作内容;楼门长负责发现居民群众矛盾纠纷、配合社区做好宣传工作等9项具体任务。建立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监督考核等3项机制,细化议事会议事规则,召开“拉家常”议事会品牌宣贯活动启动式,制定全区普及推广3年行动计划,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。
在楼门建议事会,变“被动坐等”为“主动发现”。注重发挥楼门长作用,对楼门长进行培训、指导,统一挂牌公示楼门长职责,接受居民的评议、监督。制定《社区楼门长管理办法》,社区每月对楼门“拉家常”议事会进行1次专题点评和综合考核,对工作积极、解决问题有方法、居民评价好的楼门长给予表彰和奖励。引导楼门长采取主动巡查、入户走访、串门聊天等形式,了解掌握楼门内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和意见建议,及时向社区党支部反馈。建立问题建议和议事台账,划分3类情形予以解决,即对于楼门内乱堆乱放、小广告清理、楼门内邻里矛盾等,利用“拉家常”议事会第一时间解决;暂不能及时解决的事项,由社区党支部启动社区议事厅机制,召开居民会议讨论决策;涉及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的,由社区居委会提交镇街党工委,启动“街乡吹哨,部门报到”和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制,协调区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落实。截至目前,全区共建立354个楼门党小组、104个楼门院落议事会、55个楼门党建协调小组,利用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等平台,解决疫情防控、物业管理、垃圾分类等重难点问题1483件。
实行“微议事”方式,变“单一开会”为“侃山聊天”。“拉家常”议事会融合老社区、老居民、老邻居的生活习惯,不拘于形式、不拘于内容、不拘于时间,在“遛个弯儿”“聚个齐儿”“侃个山儿”中随时随地进行“微议事”,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。比如,清源街道枣园社区组织街道、社区干部,党员、居民、楼门长、物业优德官方网站代表等20余人,在小区南门现场讨论服务功能混乱、没有人车分流标识等问题,现场划分门房、道闸、车行、人行、快递、应急等属性模块,现场解决问题。观音寺街道观音寺北里社区把楼门改造的议事会搬到了大杨树下,变会上说为实地看、现场议,不到1小时,就通过了每户自筹3000多元改造款的方案。同时,针对“门对门不认识,楼上楼下不往来”的“小区病”问题,利用“微议事”发动党员、群众,组织开展楼门聚会、邻里节、健康公益大集等“空中四合院”特色活动,增强居民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络,消除隔阂误解,和睦邻里关系,原来相见不相识的“生邻里”成了互相守望的“老街坊”。
打造治理共同体,变“置身事外”为“热心参与”。依托“拉家常”议事会,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,打造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,让更多居民从冷眼旁观变为积极主动,凝聚了社会治理合力。兴丰街道黄村西里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,社区有居民楼16栋,分别隶属6家产权单位,居民1038户、3000余人。因产权单位多且其总部分散在其他区,直管公房占比55%以上,产权单位、社区居民的物业责任意识淡薄,物业管理一直处在权责不清、推诿扯皮的状态,造成物业管理服务缺失,只能以街道托底维护为主。社区党支部通过“拉家常”议事会工作机制,牵头成立了党建物业联合体,搭建了党建引领,党员发力,物业、居民、政府部门、驻区单位共同参与平台,拟定三方协议,制定了“三个一点”方案(街道补一点、产权单位掏一点、居民出一点),共收缴404户,占比达70%,社区居民缴费意识、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意识和满意度全面增强。